《少年闰土》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结合我们语文组的微型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我设计我的教学:首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纷纷发言:“闰土长得是什么样的?”课文中写了“我”和闰土的几件事”?课题为什么不用《我和闰土》?闰土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之后,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次引导学生提问。①抓住课文的重点的问句未提问。②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提问。③利用标点符号的发问。④结合课文后的习题来提问。学生在充分的预习后,纷纷提了问题。特别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不由地生成了“质疑”。课上我们让学生尝试背诵《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时,一生将“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背诵成反从他的胯下溜走了”学生很快的发现他背错了,于是另一生马上质疑“这里能不能用”“溜”代替“逃”字?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眼前马上一亮,这就是学生的一种质疑能力的体现。这近两个月以来,我对他们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总算有了收获。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缺憾:课上第一节课时,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不够,学生的朗读不够。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致使课堂的效果不好。组长的组织能力不够。而这些不足都是我今后的教学路上的进攻方向。
无论是成功的课,还是缺憾的课,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因为我们都是在不但的取其长,补其短的过程中学习,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让孩子理清文章思路后就直入“看瓜刺猹”,紧紧抓住动作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读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小闰土。紧接着抓住其文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学生找出来后,我用课件展示了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形象,通过读句子看画面,然后进行讨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学生归纳了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生活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鲁迅为模特,把他的外貌写出来。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授完这一课后,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
1、 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后部分“小练笔”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点,最后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少年闰土》中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这堂课我试讲过三次!虽然教研开放日是以随堂课的方式呈现,也不要求一定要上出高层次的水平,但我在开放日后,两易其稿,又进行两次试讲,只因为觉得教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特别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时候。
第一次:
因为是教研开放日上的课,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名家名设计查阅了不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教案,自我感觉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上课后,却发现自己的预设实在太不充分,对文本的理解太肤浅。课堂上,学生读悟分离,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缺乏情感的依托;离开了读的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得。课堂上虽书生琅琅,但离开了对文本字词句的品读与实践,读过无痕,这只是一节读书课。最离谱的是,时间居然多出了5分钟!
第二次:
读悟结合,只有充分激起学生对四件趣事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闰土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向往与羡慕,理解“我”的 ……此处隐藏7362个字……到闰土说的四件稀奇事,从四件事情中再次感受到闰土的形象。这时,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生活丰富、勇敢机智”的闰土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是闰土独特的生活经历,正因为有了这样与“我”不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他独特的外貌。说明人物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有时是会体现在人物的外貌上的。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以及生活经历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把课文中“我”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我”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一段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往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
讲到闰土的动作时追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学生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了闰土朴实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
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 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 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 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我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即将结束时,给学生出示了一段闰土长大后的外貌描写,并问他们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都没答出来,我也没给他们解答,只是告诉他们答案都在《故乡》那本书中。
今天我仔细翻阅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有一篇给了我不小的惊喜。这是张福桐写的。她写的是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景。当时是她妈妈陪她去的。到了书店,她翻看起了幼儿书籍,寻找自己要买的书。妈妈提醒她去看文学类的书籍,因为那里才能找到她要的鲁迅先生的《故乡》一书。开始她没有找到,后来在妈帮助下,在《鲁迅小说集》里找到了,便买下了。张福桐说她那一天很高兴,其实她哪里知道比她高兴的还有我------她的老师,确切地说应该是惊喜。没想到,我提过的书,张福桐利用周末真的去买了。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教师常说的:“教师的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利用机会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做“真人”。我想,“有其教师,也必有其学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教授完这一课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整堂课的流程设计先天不足,在第一课时中安排了教学四件稀奇事和理解重点句子,容量偏大,尤其是在课上我只是重点教学了“看瓜刺猹”一件事情,其余三件事情时间太紧,事先安排的自读根本就没有展开。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见多识广”的理解浮于表面。
其次,教师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点,最终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
一整堂下来,从速读课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到重点教学“看瓜刺猹”,自由读,个别感悟读,到分主角读。最终对重点句的整体朗读,看似不少,但整堂课还是少了点读书声。缺少了读,学生的感悟就不深刻!
知不足才能提高,反思自我课堂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我想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