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讲语文课《一去二三里》。主任,威校和组内老师来听课。
课应该说讲的很有趣,仅仅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四十分钟的课虽然没有课间休息,但是因为创设的各个情境很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们听课并没有觉得累。自我感觉讲的还是不错的。从课的设计,到实施。从我的引导,到孩子们参与和表现都是很棒的!特别是识字后拓展,孩子们刚刚结束拼音学习生字,在掌握的词汇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也是积累题:()帆风顺()龙戏珠()阳开泰()面八方()湖()海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然后填数字。我说()帆风顺就有同学说出一帆风顺,因为这首诗中就是学习一到十的文字。这个同学就是严书搏!他词汇量很大,知道的很多,填上来好多次,当我说道什么龙腾飞的时候,就有好多同学知道后边填什么了,这也是一种类推啊!我当时很高兴,不是因为我课讲的怎么样,而是因为这些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也都在发散,真的很好,一点就透。
接着看课文的古诗,再读文时有个小朋友出了点状况,这个同学是田**!我叫同学们读课文,他把手举的高高的,我就叫他,他是背下来的,不过有听认真的同学举手说他读错了一个地方,我一定要评价啊!就说找出错误的同学听得认真,田津赫同学几乎是背下来了,这点很好,不过他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我说要照着课文读,希望你下次要认真倾听!”他马上问我:“老师什么是认真倾听?”我一听,这孩子怎么回事?之前我很早就在读课文的时候说过认真倾听这件事,而且不止一次,怎么现在还问我这个问题,但是我还是细心说:“认真倾听就是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听着读得是哪个字,眼睛就看到哪个字,耳朵就听到哪个字,心就想到哪个字,你读的时候要是指读就好了。可是他没有说啊,恩之类,而是接着扬起幼稚的天真的小脸问我:“老师什么是指读啊?”我有耐心的告诉他什么是指读,在解释指读的时候又说到一个词,他又问我哪个词什么意思,总之是没完没了。因为有老师和领导听课,我有些生气了,觉得他这个时候有些故意捣乱。就放下脸子生气委婉的批评了他。他坐下之后心情很不好,后半节课没有再举手。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小插曲,所以这节课听起来还是很不同,至少给人的印象深刻。
课后我们老师们在一起讨论这节课,也提到了这个小男孩的表现,邹老师说他当时一定是下不了台了,因为他以为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还被人挑出了错误,老师还批评了自己,没面子就一个劲的问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如果当时我能换另一种做法,或者温柔的说:你这么聪明会自己想到答案的,或者再说:你现在听老师讲话,不说话,听老师讲话就叫倾听,你能做到吗?会更好,也不至于打消他积极性,其实他思维很好,我很欣赏!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谣中表现出来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 分辨“八”和“入”,“九”和“几”等容易混淆的字。
教学准备:PPT课件 、简笔画 、生字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
1、今天老师带了十个字娃娃,他们想和一年级九班的孩子做朋友,瞧瞧,他们找谁呢?(师边发卡片边说:字娃娃选xx,因为他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xx和xx,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xx、xx和xx,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
2、介绍十个字娃娃给学生认识。
3、学生把字娃娃送回家——把字贴在相对应的简笔画旁边。
4、字娃娃还想找你们玩,请你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名字,老师请出他们。(师依次贴在黑板上,并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字——和字娃娃一起去郊游
(一)《去画中游玩》
1、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快来告诉我们吧!(师随机完善板书,呈现一首欢快的童谣。)
2、请出字娃娃“去”和“里”,回头再瞧瞧图中有趣的数字。
(二)《识字大闯关》
闯关前的准备:1、自由把这首童谣读一读,用笔圈出黑板上老师贴的字娃娃。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学生认一认,不认识的拼一拼他头上的拼音。
3、检查识字情况——“闯三关”。
a、第一关:除去拼音我会认(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b、第二关:火眼金睛辨生字(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c、第三关:我去提篮摘苹果(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三、四、十”音,辨认“八、六”等字的字形。总结学习方法。)
(三)、愉快的比赛
1、师范读课文,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2、生先跟老师读再自己读。
3、比赛读。(强调数词读重些,突出山村虽小,景色却很美。)
三、课外拓展——数字儿歌
游玩结束,字娃娃永远和聪明勇敢的你们在一起。
1、结合简笔画出示儿 ……此处隐藏10795个字……时感受优美意境。《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上课时还特意配上两幅插图。图一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让幼儿更好的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先念了数遍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轻声的跟诵,紧接着再让幼儿跟着老师的后面开始大声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和幼儿一边读古诗一边做动作,这样便与幼儿记忆。幼儿念得很起劲也很开心,似乎融入了古诗那优美的环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非常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大量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情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习书写笔画,通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一定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轻松、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理解,但熟读成诵,时间久了,就会逐步理解。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可以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和文字多次见面。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畅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积极给予鼓励。利用生字卡片识字,做“小小邮差”、“火眼金睛”、“开火车”等游戏。让孩子轻松快乐地阅读识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学生终于学完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第一篇识字是古诗《一去二三里》, 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课文,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村田野画面,这首诗巧妙地把一到十10个数字隐藏其中.
在教学古诗时,我运用课文的插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横)"一".板书示范(横)"—"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三" 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文档为doc格式